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概况信息 > 社会事业

十二届政府五年工作回顾(民生建设篇)

【发布时间:2012-03-25】 【来源:788-sb.com县人民政府办公室】

  788-sb.com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,是我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、极其艰辛的五年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拉萨“3·14”事件、汶川“5·12”特大地震灾害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,在州委、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、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,面对灾难不畏惧,面对困难不退缩,全力维护稳定,奋力加快发展,切实改善民生,促进开放合作,全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。

  ——这五年,民生改善实现历史跨越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、民生为先,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,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民生建设,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。

  贫病区面貌根本改善。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资金20476万元,改扩建9所易地育人学校教学和生活用房2.1万平方米,2923名病区适龄少年儿童实现易地就读,解决贫病区35所学校及7乡11村1.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,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29个、房屋16.8万平方米,5乡16村1291户大骨节病区群众实现易地搬迁,更换病区口粮600万公斤。建成县城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巴西农村敬老院,4258名大骨节病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,135名Ⅲ度大骨节病患者得到集中供养。儿童临床新发病例检测阳性率已经初步实现“零目标”,大骨节病蔓延趋势得到遏制,贫病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,圆满实现了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“四年大见成效”的目标任务。

  牧民群众实现定居安居。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资金19亿元,完成了71个村场9493户50319人的牧民定居,9493户牧民群众户户拥有经久耐用、美观适用、遮阳保暖的新型帐篷,新建定居民房83.03万平方米,改造提升定居民房17.76万平方米,建成村民活动中心71个、村内道路330公里、输变电线路385.55公里、供水管网280公里,广播电视、电信移动网络、垃圾处理设施、卫生公厕和太阳能路灯、热水器、便携式电视机进入牧区村村寨寨,建成了一批具有基础性、方向性、带动性、全局性的特色畜牧业、种植业和旅游业项目。漂亮的民居、新式的帐篷、现代的设施、配套的产业,昭示着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,我们向全县群众交上了一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“四年任务三年基本完成”的满意答卷。

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2010年以来整合资金1.2亿元,其中县级财政自筹资金1720万元,完成了达扎寺镇、红星乡等8个特色魅力乡镇,达扎寺镇岭嘎村,班佑乡班佑村等7个精品旅游村寨,红星乡折勿村、阿西茸乡卓藏村等39个幸福美丽家园建设项目,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、城镇职工医疗保障、医疗救助制度覆盖率达到100%,养老、失业、医疗、工伤、生育“五大保险”分别覆盖2627人、2309人、8878人、3089人、533人,新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35779人,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分别达到95%、80%,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083人,转移农牧业劳动力11060人次。投资3699万元,实施了279套农村危房改造和192套经济适用房、132套廉租房、40套公共租赁房建设工程,缓解了干部群众的住房难问题。规范了公务员津贴补贴,落实了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,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健全,干部职工的待遇进一步提高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334元预计增长到18663元,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09元预计增长到4605元,年均分别增长17.49%、19.26%。广大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,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、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贫有所助、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。

 

审核:胡毅 责编:胡泉涌 生措 张明清
[打印] [关闭]